入選非遺!中國茶何以驚艷世界?
如果說唐代茶文化以典正和法度為特征,那么宋代茶文化則以奢華浪漫為特色,充滿繁盛景象和藝術氣息。宋代一改唐代的煎茶之法,推崇點茶。點茶仍有煎茶的碾茶、羅茶等工序,器具和茶葉磨制方法卻大為不同。點茶有兩個核心工序是煎茶所沒有的,即調膏和擊拂。調膏是指將磨制極細的“一錢匕”茶粉放入茶盞之中,注入少量沸水,將其調成煳膏狀。再一邊注水,一邊用茶筅按照一定方向快速攪動和擊打茶膏,最終茶水交融、渾然一體,用豐富的細小泡沫形成濃粥一樣的表面,此謂之“擊拂”。
宋人還將點茶用于競技和藝術,有斗茶和分茶兩種形式。斗茶是一種競技,還會被用于博彩,主要是比試點茶所形成的湯色、水痕和茶味,湯色以純白為上真,水痕以“咬盞”耐久者為勝,茶味以滋味醇厚為宜。分茶在唐代是指將茶湯分到茶碗中,以沫餑花等均分為上。宋代分茶與唐代有很大不同,是指在點茶的茶面上繪出蟲魚鳥獸一類的圖案,是茶與繪畫藝術的巧妙結合,又稱為“茶百戲”“湯戲”“水丹青”等。宋代斗茶之風甚為濃烈,南宋劉松年畫作《茗園賭市圖》細膩傳神地描摹了男女老少在街頭駐足觀看茶販們比試的場面。點茶所用茶仍為團茶,但一改唐代的粗糲之氣,制作精細、精巧、精貴,以印有龍、鳳花紋為上,其中福建北苑貢茶院出產的“龍團勝雪”所費頗奢、名噪一時。點茶尚白,故一方面制作團茶時多使用名貴嫩芽為原材料,另一方面用以黑釉為特色的兔毫建盞來襯托茶湯色澤 ,便于觀察和評判。宋徽宗趙佶等人著有茶書約30種,遠遠超過唐代,并且部分書籍圖文并茂,生動地記載了宋代茶文化發展的繁盛場景。
經過元代短暫低潮后,明代茶文化風氣為之一變,以自然清淡之風為特色。據明朝沈德符《萬歷野獲編》載,明初朱元璋因龍團茶“重勞民力”,遂下令罷造,惟采芽以進,進貢品級分為探春、先春、次春、紫筍四類。明代不再沿用唐宋設置官焙貢茶院的舊制,主要由地方進貢,民間想方設法提高制作工藝、形成地方特色,各地名茶空前發展起來,以江、浙、皖一帶最多,負有盛名的茶葉有羅岕、日鑄、松蘿等。唐代已經誕生的炒青法在明代全面發展起來,這一制法改釜蒸為鍋炒,殺青技藝提升,不搗不拍,最大程度保持了茶葉本初色澤、外形和自然香氣。在飲用方法上,同樣崇尚自然,不需要像唐宋時期將茶葉研磨為茶末、茶粉,而是將干茶置于茶碗或茶壺之中,注入沸水,即可飲用,名為撮泡法或瀹泡法。品飲者以泡開的芽茶形狀、茶香、茶色、茶味、品飲環境等為審美對象。這種簡便的飲茶方式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”,流傳至今。茶葉自然之色為綠色,潔白如玉的白瓷茶盞更能彰顯茶葉的蒼翠鮮嫩和清新雅致,宋代的兔毫黑釉茶盞失寵,白瓷、青花瓷等茶具發展起來。與此同時,透氣性好、便于塑形的紫砂茶具在明代興起,與書法、雕刻等相結合成為藝術品,一時間制壺名家鵲起,前有紫砂壺的鼻祖——供春,后有明代制壺“四大家”董翰、趙梁、元暢、時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