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作黃茶的原料及其黃茶制作的來歷!
大家都知道,在綠茶的制作過程中,鮮葉在殺青后要是不能及時揉捻,亦或是揉捻后不能及時烘干、炒干,堆積過久,都會導致變黃。
殺青溫度低,或殺青時間過長,也會使葉子變黃,產生黃湯黃葉,所以黃茶也是由此而來,具體如下!
制作黃茶的原料
黃茶是中國特產。其按鮮葉老嫩芽葉大小又分為黃芽茶、黃小茶和黃大茶。黃芽茶主要有君山銀針、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、遠安黃茶;如溈山毛尖、平陽黃湯、雅安黃茶等均屬黃小茶。三峽庫區蓄水以后,秭歸山區常年霧氣籠罩,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秭歸黃茶,也屬于黃小茶。
黃茶制作的由來
在制作綠茶的過程中,人們發現了不同的加工條件所引起的茶葉品質變化也有所不同。經過長期艱苦地探索,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,先后發明了不同的制茶工藝,而黃茶便是其中一種。
據史料推測,黃茶在公元7世紀就產生了。但當時的黃茶與現在的不同,它是由一種自然發黃的茶樹品種的嫩芽制成,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“壽州黃芽”,就是以自然發黃的茶芽蒸制為團茶而得名。而現在所說的黃茶類,是指經過改進,在綠茶制作中經過“燜黃”工藝逐漸演變而來的。
黃茶的制作工藝
1、殺青
黃茶通過高溫殺青,以破壞酶活性,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,同時蒸發部分水分,散發青草氣,對香氣滋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。與綠茶一樣,黃茶殺青也遵循“高溫殺青、先高后低”的原則,以徹底破壞酶活性,防止產生紅梗紅葉,并要殺勻殺透。時但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,因此殺青溫度與技術有其特殊之處。
與同等嫩度的綠茶相比,黃茶殺青的投葉量偏多,鍋溫偏低,時間偏長。這就需要殺青時適當多悶少拋,以迅速提高葉溫,達到破壞酶活性的要求,同時通過濕熱作用,促進內含物向有利于黃茶品質形成的方向發展。
2、揉捻
黃茶的揉捻可以趁熱揉捻,在濕熱作用下既有利于揉捻成條,也起到到悶黃作用。同時,熱揉后葉溫較高,有利于加速悶黃過程的進行。因此,黃茶在殺青后期或殺青后,優質茶葉加工新技術與手エ炒邊炒邊揉,即加熱揉捻做條。黃茶揉捻用力要輕,防止茶汁擠出,色澤變黑。
3、悶黃
悶黃是黃茶加工的獨特工藝,也是黃茶品質形成的關鍵工序。黃茶悶黃有在殺青或揉捻后的濕坯悶黃,也有在初烘后的干坯悶黃。影響悶黃的主要因素有茶葉含水量和葉溫。
悶黃的初始葉溫,悶黃葉的保溫條件,對悶黃的影響較大,為了控制黃變的進程,通常要采用趁熱悶黃,有時候還要用烘、炒來提高葉溫,促進黃變變;但必要時也可通過翻堆來降低葉溫。悶黃過程中要控制茶坯的含水量變化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,尤其是濕坯堆悶要注意環境的相對濕度和通風狀況,必要時應蓋上濕布以提高局部濕度和控制空氣流通。
悶黃時間長短與黃變要求、茶坯含水量、葉溫密切相相關。一般殺青或揉捻后的濕坯悶黃,由于葉子的含水量較高,變化較快,悶黃時間較短,不同茶類悶黃時間數十分鐘到數小時不等;而初烘后的干坯悶黃,由于葉子的含水量少,變化較慢,悶黃時間較長.
4、干燥
黃茶干燥一般采用分次干燥。干燥的方法有烘干和炒干兩種。干燥的溫度比其他茶類偏低,且遵循“先低后高”的原則。先低溫烘炒,實際上是減慢水分的蒸發速度,創造濕熱條件,使茶葉在緩慢地干燥失水的同時,在濕熱作用下,內含物進一步緩慢地轉化,有進一步悶黃的作用。即邊干燥、邊悶黃,使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更加完善。后期采用較高溫度的烘炒,固定已經形成的黃茶品質,同時在干熱條件下,進一步發展香味。
黃茶的種類
1、北港毛尖
北港毛尖自唐代以來就非常地有名氣,此黃茶一般會選擇在清明后的一星期內采摘,而且是晴天哦,其茶葉色是紫色,非常容易辨別。
2、大葉青
大葉青黃茶主要生產與廣東地區,特別是粵北山區的大葉青茶會更為出眾,肥壯緊實的外形、老嫩均勻,而且沖泡出來的茶湯非常濃醇甘爽。
3、海馬宮茶
黃茶海馬宮茶主要生長在貴州山村老鷹巖腳下,在超天然的氣候環境中,致使海馬宮茶具有超強的持嫩性,此茶的外形是條索緊結型的,茶色嫩黃明亮。
4、溈山白毛尖
溈山白毛尖也是黃茶的一種,主要生長在湖南寧鄉地區,此茶是微卷外形,而且茶色黃亮油潤,茶香更是芳香濃厚。
綜上所述,黃茶類,是指經過改進,在綠茶制作中經過“燜黃”工藝逐漸演變而來的一種優質茶葉,采摘標準有芽、一芽一葉、一芽二葉、一芽三葉、一芽四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