岳陽市將打造成“中國黃茶之鄉”
今天,岳陽市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透露,將在5年內投入10億元,做實“中國黃茶之鄉”,做大黃茶基地、做強龍頭企業、做響黃茶品牌,促進經濟發展、茶農致富。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于培順、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蔡力峰出席。
岳陽是黃茶之冠君山銀針的主產區。2010年,岳陽市生產、銷售黃茶1.5萬噸,產值5.6億元,均占全國黃茶產銷量的六成以上。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,君山銀針被國內茶界專家評定為中國黃茶標志性品牌。今年10月12日,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岳陽市“中國黃茶之鄉”稱號。
新聞發布會上,岳陽市表示將大力支持以君山茶業公司為代表的黃茶龍頭企業,未來5年將投入10億元,將全市茶園面積發展到100萬畝,實現年產黃茶10萬噸、黃茶綜合年產值100億元。目前,君山茶業公司已規劃投資1.58億元,在岳陽市君山區興建一座集產學研于一體的黃茶產業園,并進一步挖掘、創新黃茶緊壓茶工藝,在君山黃金磚、黃金餅等緊壓茶的基礎上,推出更多規格、更多形式的黃茶緊壓茶,以獨特的品飲、保健價值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。
蔡力峰指出,岳陽獲得“中國黃茶之鄉”稱號是水到渠成、名副其實,希望岳陽以此為契機,科學規劃,協同配合,從黃茶生產、加工、營銷等各個方面落實措施,促進黃茶產業健康、快速發展,并以此帶動全省茶產業大發展、大繁榮。
雅安黃茶簡介黃茶是六大茶類之一且我國獨有的茶類,歷史悠久,因加工過程中的“悶黃”作用,成茶湯色、葉底黃亮而得名,其基本品質特征還包括甜香明顯,滋味醇爽回甘等。主要出產于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和廣東等省,因加工原料不同分為黃芽茶、黃小茶、黃大茶?,F代工藝的黃茶由綠茶加工發展而來,基本工藝為殺青—悶黃—干燥,不同黃茶悶黃條件不同。
雅安黃茶殺青
盡管我國黃茶產地多,但由于其工藝復雜,茶葉品質不穩定,生產效率低,統計顯示,2013全國黃茶總產量僅179噸,僅為全國茶葉總產量的0.01%,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。蒙頂山是世界茶源,蒙頂山黃芽是中國黃茶的代表,雅安黃茶因原料不同分為黃芽茶(蒙頂山黃芽)、黃小茶、黃大茶。
1 歷史沿革
“黃芽”名稱最早來源有借名之意,道家燒丹以鉛華為黃芽,鉛外黑內懷金華,金華即黃芽,乃鉛之精英也。故茶之黃芽,取義茶之精華也。而“黃芽”一詞最早為茶名見于唐敬宗年間李肇《國史補》“壽州有霍山之黃芽,蘄州有蘄門團黃”。但彼時“黃芽”是指茶樹品種,以自然發黃的茶芽蒸制為的團茶。
關于餅茶制作,陸羽《茶經》記載“若茶之至嫩者,蒸罷熱搗,葉爛而芽筍存焉”。“蒸罷熱搗”四字道出當時蒸青后的茶葉根本不降溫干燥?!叭缤瑹o意之中添加了在現代被稱為“悶黃”的工序,使茶、茶湯發黃”。南宋趙汝礪《北苑別錄》有關于宋代餅茶加工的記載也表明,餅茶在蒸青后加水研磨,隨后干燥,經歷反復入火,過水的濕熱環境,稍有不慎,茶色發黑。
再者從品飲方面來看,陸羽《茶經五之煮》有品茶前,將干茶“持以逼火,屢其翻正”的記載,“在唐代的干燥技術與貯藏條件下,餅茶含水量很高。飲用之前,如沒有烤茶的手續,則很難將餅茶碾碎成末,也很難保持茶的香味”。成都考古研究所根據宋代出土茶具認為宋代的茶葉主要是發酵茶。
由此可知,無論是茶葉蒸青后趁熱搗碎,還是加水研磨,并反復焙火等,均無疑促使茶葉中多酚類物質氧化,茶色發黃,滋味醇化,只是古人無現代生物化學意義上“黃茶”的概念,多從外形上定名蒙山茶,其中蒙頂石花是最早(825年左右)有確切記載的,最富盛名的蒙山茶名品,可視為如今蒙頂黃芽的肇始。且就蒙頂山而言,黃茶發展早于綠茶。
雅安黃茶初包
到了明清,散茶逐漸流行,炒青綠茶工藝日漸成熟,人們開始認識到加工及存放不當產生黃變對綠茶品質的影響,張源《茶錄》提到炒制過程“久延則過熟,速起卻還生,熟則犯黃,生則著黑”。聞龍《茶箋》有“散所炒茶于篩上,闔戶而焙。上面不可覆蓋,以茶葉尚潤,一覆則氣悶罨黃”,又“松蘿法”“須一人從旁扇之,以祛熱氣,否則色黃,香味俱減”。
隨著人們不斷(隨機推薦:一斤茶葉,學習茶道文化和茶藝教程請 關注:www.hstonly810.com)認識與實踐,最終發現黃變的“綠茶”有獨特的滋味,加之綠茶長途運輸進貢過程難免吸濕變質,進而探索發展了“悶黃”工藝,開始形成具現代意義的工藝黃茶,并以其工藝制作“仙茶”入貢。
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“真茶性冷,唯雅州蒙山出者,溫而祛疾”??芍敃r蒙山確有茶經輕微發酵。清代名山知縣趙懿《蒙頂茶說》“每芽僅揀一葉,先火而焙之。焙用新火燃猛火,以紙裹葉熨釜中,侯半焉,出而揉之……所揉均攤于紙上,繃于釜口烘令干,又精揀其圓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。茶經焙,稍粗則葉背焦黃,稍嫩則黯黑……”,中文工藝可見現代黃茶“悶黃”雛形,一用紙包好后,用竹葉包好放到釜中;二悶烘,放到釜中,繃緊釜口,再烘干。
然而,黃茶制作程序繁復,成本高昂,主要供應皇室,不適合平民飲用,故百姓多只聞其名,未見其形,也是后來蒙頂黃芽技術失傳的原因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國家先后建立了蒙山茶廠,茶樹良種繁育場等茶葉生產發展企業,1958年,梁伯希等指導恢復蒙山傳統名茶,1962——1965年間,楊天炯等結合現代技術,將蒙頂黃芽定為黃茶類,并系統總結了其制作工藝。
2地理環境
四川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之一,也是我國最早茶葉市場的形成地,蒙山作為四川產茶的中心,有我國最早人工植茶的文字紀載,被譽為“世界茶源”。
蒙山位于北緯30°地帶,海拔948-1551米,因“雨霧蒙沫”得名,古代蒙山地跨雅、邛、名、蘆四縣;唐時起,“蒙頂”特指貢茶產地,在今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蒙頂山,其山有上清、菱角、井泉、甘露、玉女五頂,形如蓮花五瓣,最高上清峰,海拔1456米。
蒙山茶區常年云霧繚繞,空氣濕度大,年平均氣溫13.4℃,年降雨量2000-2200mm,雨季達半年之久,有“西蜀漏天”之稱。土壤肥厚,棕、黃壤土居多,PH4.5-6,富含有機質,滲透、儲水性好,適宜植茶。
3品質特征
雅安黃茶干茶色澤黃綠,湯色黃綠明亮,香氣甜香帶花香,滋味甜醇,葉底黃綠明亮。
4沖泡方法
1取雅安黃茶3-4g,投入玻璃杯或蓋碗中
2以茶水比1:50,80-90℃水溫沖泡
3 30秒左右飲用即可。
雅安黃茶茶湯可溶性糖類、氨基酸,水浸出物含量較高,多酚類、咖啡堿含量也相對較高,茶湯滋味協調,表現為醇爽回甘,帶甜香,湯色明亮。
對于雅安黃茶而言,沖泡時間越長,香氣略有下降,且溫度越高,隨沖泡時間延長茶湯湯色、滋味下降趨勢越明顯。而水溫的較低時,香氣、湯色較好,但滋味稍顯淡薄。
5保健功效
由于黃茶獨特的“悶黃”作用,多酚類物質發生非酶促氧化,刺激性和收斂性大大降低,氨基酸、可溶性糖含量增。隨著研究的深入,現在人們對黃茶功效有了更多的認識。眾所周知,自由基含量過高對茶葉品質、抗氧化功能以及人體健康產生消極作用。劉國根等研究表明六大茶類自由基含量高低為:黑茶>青茶>紅茶>黃茶>綠茶>白茶。黃茶加工中,由于多酚氧化酶活性在鮮葉高溫殺青過程中已基本喪失,從而減少了多酚類物質的酶促氧化過程。因此就消除自由基、抗氧化、防衰老的角度而言,黃茶相比目前市場熱賣的普洱茶、烏龍茶、紅茶等,具有更好的抗癌效果和更高的保健價值。吳艷艷[7]提出,黃茶維生素C含量高于白茶。釜山國立大學趙欣等采用MTT法對黃茶進行體外抗癌效能比較實驗,提出黃茶對HT-29結腸癌細胞有較強的誘其凋亡的能力,比綠茶具更好的抗癌預防效果。鄧瀟瀟等研究了黃茶對SD大鼠胃損傷預防效果,結果表明,一定濃度的黃茶(1000mg/kg灌胃濃度)具有良好的胃損傷預防效果。此外,黃茶還富含多種脂溶性維生素,具消食、增強血液循環、防治心血管疾病、利尿解毒等功效,并非常適合腸胃功能不好的中老年人群飲用。
雅安黃茶中黃大茶鮮葉
6素問雅安黃茶
《素問雅安黃茶》是四川省茶藝術研究會聯合四川農業大學教授、雅安市茶葉學會、蒙頂山茶業、川黃茶業集團、蒙頂皇茶集團、寬和茶業、茶旅世界、臨風(廈門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發起,追溯雅安黃茶之源、探尋雅安黃茶傳統工藝、弘揚雅安黃茶品格,大力推廣雅安蒙頂山茶和茶文化。
荊楚文化,浸染了一座城市,滲透了一個茶類。一個茶類,又包羅著一座城市的氣象,從此千絲萬縷,深深關聯。
黃茶,似乎很符合岳陽的氣質。溫潤,醇厚,退去了入口的苦澀,化為一種醇和的甘甜,啟人心神。如同那一個個時代苦痛的知覺者,從屈原到杜甫到范仲淹,雖飽經憂患與無常,卻在掙扎與戰斗中欲顯敦厚,終而把志趣安放并堅固在生活的細節里,悲傷而不消沉。
北通巫峽,南極瀟湘,漂泊,貶謫,流放……岳陽,幾乎是歷代失意之人南下的必經。范仲淹也不禁開篇感慨:遷客騷人,多會于此。而正是這兩千多年的三苗南蠻之地,卻因原始與閉塞而另有著一個個浪漫的符號:巴陵,云夢,君山,洞庭……
八百里洞庭
南湖北港
對岳陽茶的印象,唐人便有,“茶出潭、岳、辰、澧州”,李肇的《國史補》,已然把岳州“灉(yōng)湖含膏”(餅茶加工時,茶葉液泡中的內含物質經擠壓附著在茶葉表面,久之成為膏狀物,是茶葉品質好的說法)作為其中名目。中唐時期(建中二年,781年),即使遠在吐蕃的贊普,也洋洋得意地向唐使炫耀著自己也喝著包含灉湖茶在內的多種茶葉,可見其影響范圍之廣。
華容縣勝峰鄉簸箕山茶園
唐時的灉湖,如今稱作南湖,是由洞庭湖派生出來的自然湖泊,倚山而臥,和城而生。我們到的時候下起了微微細雨,水閑如鏡,煙靄朦朧。佇立湖邊,任時光倒退,不知是否正與千年前園中的茶農擦肩,或是品嘗著新茶初制的熱鬧。
岳陽南湖
灉湖茶,便是最早的岳陽茶,雖不能肯定是否屬如今的黃茶類,但從唐宋茶名“岳州之黃翎毛、含膏冷”(明張謙德續《茶經》)中,似乎可窺知一二。若根據唐代蒸青餅茶加工及存放的史料推測,蒸青過后餅茶在含水量相對較高的情況下,經趁熱搗爛,蒸壓,以及溫火焙藏,已具備使其中多酚類物質濕熱轉化的條件,不排除使葉色黃變、滋味醇和的可能,只是古人無黃茶的概念罷了。
唐代餅茶藏焙( 圖片來自網絡)
后來,南湖的主要支汊,也就是當年的北港,是灉湖茶的演變,北港在今天岳陽樓區王家河附近,西岸便是老城。“岳州北港之茶甚佳,最受蒸,愈蒸愈佳……”,成為了宋人對前朝味蕾的延續。 ▲當年的北港,岳陽王家河( 圖片來自網絡)
帝子白鶴
戰國前,洞庭湖有一個詩意的名字:云夢,是當時楚國方言“湖澤”之意,“云在江之北,夢在江之南”,統稱云夢。后來,由于泥沙的沉積,只長江以南,還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,后人便以湖中君山(原名洞庭山,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)之名,命名此湖為洞庭湖。
君山島(圖片由岳陽茶協提供)
島上的茶,因那段故事更加動人,不知白鶴寺前的茶苗可還記得二妃的模樣,明知傳說神話,我們總還是愿意相信娥皇女英的播撒,不然為何島上如今,多斑竹與茶林,小徑穿行,似乎帝子眷戀的守護。
島上茶園
拋開演繹的成分,洞庭湖心,君山島嶼,在偏南季風和洞庭湖水體暖濕氣流雙重作用下,形成了岳陽茶得天獨厚的生長小氣候,到了宋代,灉湖茶雖已不甚種植,而君山僧侶在白鶴寺等處又有了新的開辟,所種之茶,取名白鶴茶,“味極甘香,非他處草茶可比并”,用白鶴井水沖泡,茶如白鶴在水中行走,起落不定。
白鶴泉
島上的茶,因“嫩綠似蓮心”,如“白銀盤里一青螺”,到了清代更作為極為尊貴的皇家貢茶供太廟之用。君山島產茶有著獨一無二的地域優勢,然而傳統的工藝的黃茶,大名鼎鼎的“正宗的”君山銀針,似乎更多存在于我們的臆想中。據說這是世界上唯一“會跳舞的茶”,泡在杯中可三起三落,卻不知有多少人真正見過。
騷客黃茶
我依然堅信黃茶有它獨特的,無可取代的魅力,悶黃,始終是黃茶的核心,但悶黃程度難以掌握,難度極大,導致好的黃茶一泡難求。而悶黃的程度,決定著滋味的高度??v使如今途徑多樣,但不變的,還是多酚經濕熱氧化,含量下降,保留了綠茶的鮮爽,又不似綠茶苦澀,且糖類物質有所上升,滋味更加甜醇,黃葉黃湯,透著一種溫潤的明亮。
傳統君山銀針
但如今,黃茶,在這里,又是否面臨著同樣的流放?我們固然鼓勵創新,然而街巷茶店,觸目所及,雖都叫做黃茶,卻有著百般花樣,有做成餅狀的,有形如千兩的,緊壓,加花,發花,變化的甚至讓我們都有所驚詫,對黃茶的探索似乎把重點放在了外在形色的改造上:色變的品種,外源花香,不同的造型,而對黃茶本身的口感品質,卻似乎模棱兩可,反而橫生出許多“新的”定義,令沖著“黃茶”而來的消費者陷入另一種困惑。唐宋餅茶固然有屬于黃茶的范疇,但黃茶的滋味,也不獨僅僅是外形上的簡單歸附。
一座城市,與一個單獨茶的品類關聯千年,在文化氣息上還如此近似,之于傳播,尤其具備了相當大的優勢,一如黑茶之于安化,鐵觀音之于安溪,巖茶之于武夷,白茶之于福鼎。
黃茶的演變,曾有的贊譽毋庸置疑,但品質的形成,更多源自于加工過程中人的理解與參與。如今,這里的黃茶,似與歷代騷客詩人一般,被流放在不同的環境,只是那時文人在掙扎過后,依舊保有自己的不變的志趣,改變或改造著環境,而做黃茶的人,又可有把這份堅守這份信念安放在茶里?
唐末詩僧齊已云:灉湖為上貢,何以惠尋常。還是詩心苦,堪消蠟面香。
歷代的推崇,必有當時的感動,也使得我們原本就抱著期待而來,來尋找自己想象中的味道。卻被許多新的,花樣的阻擋,并不曾感受到它真實的模樣。然而,一切,依然無妨我們始終的相信,這里必有意向中純正的滋味,只是我們這次無緣罷了。
價值呈現,是有千萬種可能,但我想,惟其在黃茶本該有的滋味底色上,再經創新,也許才是新的融合。否則,便是算做某一新開發的茶產品,而不再屬于黃茶了。
若有新春者,西來信勿忘吧。原初的味道,方能帶來最大的感動,我依舊非常期待著。